[教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几种途径

时间:2006年08月24日 11:43    编辑/作者:艾卿   4342

    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怎么办?这个问题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迫切要求的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这点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全面发展”中的“美育”不但本身是德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还能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所以,笔者认为,抓好“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通过环境进行美育。
    心理学认为:“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环境美育在整体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就学校而言,环境美育实属校园文化建设范畴。而校园文化又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种(笔者姑且认为)。“硬文化”指校容校貌绿化、美化、校训、各种规章制度、生活设施和日用品的摆设等;“软文化”指学生的兴趣爱好、谈吐、舆论环境、信息交流、群体与个体意识及心理气氛等。显然,校园“硬文化”建设是环境美育外部的,指令的;而校园“软文化”建设则是环境美育内在的,艺术的。
    下面是笔者到过一所学校所看到的情景:每当你走近某校时,校门口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大字便映入你的眼帘;镶在校门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样,仿佛在迎接你走进校园。进入校园,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那五颜六色的鲜花招来了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叔叔您好!”、“老师您早!”的亲切话语应接不暇;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上空随风飘扬;在那宽阔平坦的操场两边,一棵棵挺拔的松树、柏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松影下,一群群天真活泼的红领巾,穿着鲜艳的校服,正在做游戏;松柏两边坐落着三座三四层楼的崭新校舍;教室窗明几净,环境整洁优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可谓:“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说的恐怕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校园宣传栏和黑板报,属环境美育之“软文化”建设范畴。它以观众显目、内容广泛、新颖、师生意识度高、教育性强在校园环境美育中独占鳌头。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定期(或不定期)刊登一些国家大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综合信息、科技小知识、表扬、通报批评等内容。这样,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久而久之,他们对国家大事也能“略知一二”;思想道德情操“有之陶冶”;英雄人物“学有榜样”;科技知识“不断增长”;校园信息“人人皆知”;好人好事“大家皆夸”;不文明行为“人人告别”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看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环境美育的具体体现,是每个教育者的共同心愿。
    二、通过音乐、舞蹈进行美育。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因此,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影《上甘岭》中,当战士们被困在山洞极端缺水的艰难困苦情况下,一曲《我的祖国》唱得大家斗志昂扬、意气奋发,直到冲锋号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固然得益于他的智慧,也得益于他的心理素质。但是,人们没有想到还得益于他的音乐方面的才能。试想,如果当时诸葛亮不会抚琴,后果会怎样?当时司马懿大兵压境,采用对阵厮杀或闭门坚守均已不可能;弃城而走,也难逃厄运。唯一的选择是心理战,而唯一合适心理战的形式就是抚琴。可见,音乐作为美育的手段在关键时刻能起重大作用。
    小学生音乐性感强,尤其是对唱歌更感兴趣。因此,学校可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符合学生理解的接受能力、健康的歌曲进行教学,并采用以下教学结构模式引导学生把歌曲唱得感情充沛、富有艺术表现力,使他们受到音乐美的感染。

                     教学过程(音乐)    教学目的(美育)
                ↓                    ↓↓             ↓
              选  曲               唱     曲          情曲
          ↓           ↓   ↓                   ↓ ↓     ↓
         歌 曲→认 识→会 意→学 唱→试 唱→视 唱→熟 唱→独 唱
    另外,还可以加强对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的教学,使他们获得关于音乐的基本知识和高尚艺术享受。
    舞蹈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有节奏地表现人体造型的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舞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审美观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愉快、乐观、集体主义、勇敢、豪迈等优良品质,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地发展和举止文明的训练。
    三、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教育学认为:“儿童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大自然的美对学生美的情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祖国的锦绣河山、名胜古迹、自然景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源泉和对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有利教材。
    因此,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如带领学生远足、旅行、露营等,引导他们观察欣赏辽阔的原野,巍峨的山岳,葱郁的森林,碧绿的湖水,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五彩缤纷的朝霞,烟雾朦胧的远村,雄伟的建筑和各种名胜古迹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这就足以说明,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美,了解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他们的胸襟,充实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素质教育效应无疑显著。
    四、通过情感进行美育。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进步的动力。所以,可以说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对人们的培养和教育,既需要晓知以理,又需要动之以情。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欣赏美、感觉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的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
    在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中,通过“情”把美感作用于理智认识,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的道德信念合乎高尚的方向性。
    “情感美育”特别适合于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学记》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的爱所产生效应。
    某校六年级有两个“问题学生”背着老师和家长,和社会青年一起擅自到江苏南京游玩长达十几天。后经老师和家长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找回来。此事,同学们曾一时议论纷纷。老师却没有“痛骂”和“重罚”他们,而是把他们叫到一边说:“你们想到大城市见见世面,这本来是好的。可是,你们擅自出去,这就不好了,你们说,是不是?……现在,你们的功课已经落下一大截,老师给你们补课。只要你们改过错误,从新做起,老师和同学们还是欢迎你们的。”他们听后,流出了忏悔的眼泪。
    很显然,是由于教师的“宽容与信任”这种情感,换来同学们对他们的理解与希望。使他们从此有了改正错误的勇气,开始认识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
    由此可见,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途径广泛,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可缺少的好教材。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