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论]浅谈班级管理的正负效应

时间:2006年08月24日 11:39    编辑/作者:艾卿   3183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学认为:“班级,是学校中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学校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以及课外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从这点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工作管理出色与否,与该校各班级工作的管理好差(即正负效应)成正比。所以,做好班级工作,让它产生引人注目的正效应,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把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少年儿童组织成为朝气蓬勃的集体,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班级组织者(泛指班主任),应充分抓住新时期学生特点,施以“暗示性”、“宽容性”、和“冷静性”等系列新时期养成教育。
    一、暗示性教育。
    暗示教育,尤其适合于高年级。
    在日常生活中,颜色、语言、声音、气味等都可以对人构成某种暗示,使人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观念。总之,暗示是普遍存在的。就个人而言,尽管各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同,但都具有可暗示性。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说过:“教育过程中使用暗示法,不是强制的方式,而是引起心理共鸣的过程。”很显然,这就是说,暗示教育,是一个间接的,内隐的教育影响,它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起作用。如同事物有阳面阴面一样,教育也是由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小学生尽管阅历浅,天真活泼,但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可暗示性。作为班级“组织者”,如果能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班级管理,那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有个六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一次上《詹天佑》语文课中,发现同桌(一男一女)的两个学生在抽屉里进行“飞机”试飞。这位教师面对这种“小动作”,并没有停下课来“破口大骂”,更没有走过去“拨频道”(拉耳朵),而是巧妙地结合詹天佑事迹进行暗示教育。她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因为他不怕嘲笑,不怕困难,加上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如果我们的同学也能像詹天佑那样有所作为,比如,制造出更多更好的飞机、大炮来加强国防建设,那该多好呀!不过,现在不行,你们现在要好好学习,上课专心听讲,长大了才能有本领为国家作出大贡献。”这里的“飞机”明显是教师临时加进去的“暗示剂”。那两位学生听了老师这段话后,觉得老师话中有话,是在暗示自己不能做小动作。于是,他们立即让“飞机”紧急“着陆”,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很明显,这位教师是采用了暗示法教育学生,效果是显著的:不但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而且没有影响正常课堂教学。
    相反,如果这位教师当时采用以下形式处理这件事,结果将是另一种情形:她首先用教鞭在讲台上猛进一下,然后指着那两位学生说:“你们两个同学给我站起来!你们刚才在做什么?好啊,你们竟敢在课堂上合作做小动作,站着上课!另外追加罚扫地三天。”也很明显,用这种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但那两位学生接受不了,而且将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而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正常教学,班级管理就可想而知了。
    二、宽容性效应
    宽容教育,特别适合于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在一个有四五十人的班级中往往总有几个“问题学生”。因此,要做好整个班级工作,往往就是如何做好这几个“问题学生”工作的问题。
    转化“问题学生”方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教师要正确理解“问题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孩子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教育者硬认为孩子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这样在教师竭力‘砍掉劣根’的同时,把所有的根子都砍掉了。结果,使童年时代生机勃勃的幼芽枯萎了。”“问题学生”已经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上落后了,他们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因此,更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宽容。特别是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在对他们教育的前提下,还应当给他们“松绑”——给一个悔改的机会,使他们逐渐进步起来。
    《学记》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它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所产生的效应。
    某校六年级有两个“问题学生”背着老师和家长,和社会青年一起擅自到江苏南京游玩长达十几天。后经老师和家长四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找回来。此事,同学们曾一时议论纷纷。老师却没有“痛骂”和“重罚”他们,而是把他们叫到一边说:“你们想到大城市见见世面,这本来是好的。可是,你们擅自出去,这就不好了,你们说,是不是?……现在,你们的功课已经落下一大截,老师给你们补课。只要你们改过错误,从新做起,老师和同学们还是欢迎你们的。”他们听后,流出了忏悔的眼泪。
    教师对他们的宽容与信任,换来同学们对他们的理解与希望。改变了他们对同学们的“制式”看法;也改变了同学们长期以来对他们的“通式”看法。从此,他们努力学习,还常做好事,在当年的毕业会考上,从来不及格的他们俩,竟奇迹般地考取了中学。
    同样是这件事,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势必产生不良结果。这两个学生因为擅自离开学校,辍学长达半个多月,家长一定已经对他们“纵施压力”了一番,他们已经有了“受罪”基础。这时,如果教师还“横加指责”:什么“你们还懂得回来呀?简直丢尽了我们班的脸!”等等,甚至,当作同学们的面称他们为“南京客”。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由于自己的过错,给班级带来了坏名声,似乎只有“弃学”才能洗刷自己的错误。结果,必然产生“流生”现象,而真正丢尽了“脸”。
    三、冷静性效应。
    冷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明智选择。它适合于各年级的养成教育。
    教师的冷静,特别适合于处理一些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面对的是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的学生,出现一些意外事件是不足为奇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待这种意外事件,首先要有冷静的头脑,为缓解这种“局面”提供思考的时间;其次是随机处置。当然,“随机处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的热忱、经验、胆识、修养、能力、技巧,反映了教师班级管理的艺术水平。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对班级管理艺术的探求;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灵活性。
    所以,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是不会为“意外事件”所烦恼的,因为他们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既有助于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又使他们的班级管理艺术有用武之地,可获得按部就班的常规管理所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都得到深化,何乐而不为呢?
    著名教育家布贝尔说得好:“教师不可忘记,对于种种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它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教师冷静处理“意外事件”所产生的效应。
    王老师是五(1)班的班主任并任教语文课。一次,年段组织课外篮球比赛,并由王老师当任裁判。比赛结果,五(2)班打败了实力强,又好胜的五(1)班。于是,五(1)班的学生把“气”都泄在王老师身上。你瞧,第二天王老师到五(1)班上课时,一进教室,楞住了:黑板上正画着一位衔着香烟的郎当肖像。他立刻意识到画的正是冲着自己,但他丝毫没有发火。
    “这幅画是那位同学画的?画得不错。”说完,他拿出了彩色粉笔在肖像上添改着:“只是从这位肖像的神态看,这个人不应当是郎当的,因而他的烟不应当衔在嘴边,大家说,是不是?”说得大家阵阵发笑,也说得那画画的几个学生脸上热辣辣的,接着王老师说明了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临下课前一分钟,王老师用抑扬的语调,就昨天的篮球赛一事讲了三句话:“什么是裁判,裁判要公平;胜者有弱点,负者有长处;比赛是暂时的,友谊是长存的。”学生听了鼓起掌来。下课后,那几位画画的学生也向王老师承认了错误。
    显然,由于王老师的冷静和幽默,犹如咽喉炎患者吃了草珊瑚含片一样,终于化险为夷。他不仅绕过了这节课的“礁石”,还给了学生深刻的教育,赢得了学生的敬佩。
    值得提出的是,对这个“意外事件”,如果教师急着想吃“热豆腐”,那么,可能会是:
    “黑板上的这幅画是谁画的?我抽烟碍你什么事?才学了几天美术就了不起了,连‘人头’都能搬上黑板了?我知道,准是那几个干的。”于是,他采取“高压政策”进行课堂调查:“不承认,好啊,放学后全班不能回去!”
    这种刺激性的指责,无异于漫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增加了“处置”中师生间的对抗磨擦。
    由此可见,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必须适应于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才能让其充分发挥正效应。这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正大走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