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老段-知行合一 一生俯首拜阳明]“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刚开始接触这个思想的时候,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理论要联系实践,不能空谈理论,要去实践;也不要总是埋头做事,也要懂得理论。但是我内心深处总是感觉,这个理论平淡无奇,不足以支撑王阳明建功立业、成为三不朽的人物。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如下:知:不是知识,而是认知,想法、价值观。放到具体的事情上,就是指一个人对事务真实的认知、想法、态度。行:行指的是认知、想法、态度在一个人行为上的表现和反应,是把认知、想法、态度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和行为。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祈使句,不是王老师在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啊。它是一个陈述句,王老师在陈述一个事实:知行一定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认知大于事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真实的认知、态度,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电影《寻龙诀》中有段对话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情境。舒淇:“人们看到的东西,不是眼睛决定的,而是脑袋决定的。”陈坤:“我明白你的意思。我认为你漂亮,并不是客观上你漂亮,而是我心里认定你漂亮。”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性中本身存在的东西。这就像买东西一样,同一件衣服,有人觉得很好看,有人觉得很难看,这件衣服好看与否,只取决于你是否认为它好看,跟它本身其实没什么关系。有人比较乐观,有人比较悲观,并不是说乐观的人生活中都很顺利,悲观的人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认知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在古代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改变命运来说非常重要,王阳明第二次会试又名落孙山。在发榜现场很多考生因为没考中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同样是会试失败,王阳明和其余考生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见,对事物的认知比事务本身要重要的多。王阳明说要“此心不动”,就是说我们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了我们的本心,要始终相信自己(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现实的环境。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说,知行也不总是合一的,我经常会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是实际上总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2、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良知,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帮你明辨是非黑白,你只需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就好了。你只之所以无法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是因为你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是真正做到不熬夜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情形是这样的,白天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今天晚上11点一定要上床睡觉,结果到了晚上的时候,刷手机或者看电视,越看越兴奋,不知不知觉就过了11点,甚至刷到1-2点也是正常的现象。然后到了第二天,起床非常困难,起床之后非常后悔前一天晚上的行为,于是又告诉自己今天晚上一定要11点睡觉,于是新一轮的重复开始了。想要11点睡觉的愿望永远没有实现。在这个例子中,你的良知告诉你要早睡,但是你的私欲(刷手机、看电视)蒙蔽了你,他告诉你玩会儿也没事儿。但是你听从私欲的驱使,第二天却又很后悔。这其实是你体内两种认知在打架,就看哪种认知占据上风。所以王阳明说要格物致知,就是说要不断地为善去恶,从而使自己的良知发挥作用。因此行除了表示行为之外,更多的意思应该是让良知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知行合一说的通俗点就是说你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把想法落到实处的具体可行的办法。还拿早睡的事情举例,你不仅要有晚上早睡(良知)的想法,而且要有具体的可实行的办法,并付诸实施。比如为了11点睡觉,你需要让自己晚上10点以后不刷手机、或者干脆把手机放客厅不带进卧室等等。在不断的尝试中,你一定能找到一种适合你自己的落实良知的办法,就完美的实现了知行合一。在这个过程中,知和行是互相促进,不断迭代的一个过程。谈到这里很多同学会认为知行合一是一门修身的功夫,哪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知行合一来与人相处,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3、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行合一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人心中有良知,每一个人知行都是合一的。说的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一定会反应到其具体的行为上。你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的,这对我们与人相处,实现自己的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你想要买一件衣服,你非常喜欢红色的,非常讨厌黑色。到了店里之后,销售员不厌其烦跟你介绍黑色的衣服多好多好,新款、促销等,我想即便是他说到天上去,恐怕你也不会买黑色的衣服,销售员的这种行为只会引起你的反感。正确的做法是先了解清楚你真实的认知或者说需求,喜欢什么颜色、什么场合穿、平时的穿衣风格等,把这些了解清楚之后,再有针对性的介绍具体的某款产品。这在销售里叫做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兵变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函的计策。他伪造了回答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手札,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批示官们的投诚密状。然后让人去跟战争时与朱宸濠交友的人相谈,在谈判完毕后成心把这些公函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函通通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些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策不认为然,问他“这有效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能否有效,只说朱宸濠疑不疑。”官员没有多想地答复:“一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这就是王阳明在战争中,运用攻心术的一个案例。如果你深入研究过王阳明剿匪、平顶宁王叛乱的事迹,你就会发现,王阳明打仗,用的最多的就是攻心术。清楚了解别人的真实认知,你就能采取正确的行为来迎合或者打击对方,无往不利。 这需要你更好的了解人性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利益。这一点在销售里边叫做以客户为中心;在人际相处中叫做将心比心、共情、同理心等。名字不同,但其实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也会是easy 模式。以上就是我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解,与各位共勉。
知行合一,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和理解
时间:2022年01月07日 08:14 编辑/作者:老段-知行合一 [知乎网] 1822
[转自:老段-知行合一 一生俯首拜阳明]
“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最重要的思想。刚开始接触这个思想的时候,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理论要联系实践,不能空谈理论,要去实践;也不要总是埋头做事,也要懂得理论。
但是我内心深处总是感觉,这个理论平淡无奇,不足以支撑王阳明建功立业、成为三不朽的人物。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新的认识,如下:
知:不是知识,而是认知,想法、价值观。放到具体的事情上,就是指一个人对事务真实的认知、想法、态度。
行:行指的是认知、想法、态度在一个人行为上的表现和反应,是把认知、想法、态度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和行为。
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个祈使句,不是王老师在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啊。它是一个陈述句,王老师在陈述一个事实:知行一定是合一的,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接下来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认知大于事实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真实的认知、态度,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电影《寻龙诀》中有段对话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情境。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性中本身存在的东西。这就像买东西一样,同一件衣服,有人觉得很好看,有人觉得很难看,这件衣服好看与否,只取决于你是否认为它好看,跟它本身其实没什么关系。
有人比较乐观,有人比较悲观,并不是说乐观的人生活中都很顺利,悲观的人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是面对同样的事情,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认知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在古代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改变命运来说非常重要,王阳明第二次会试又名落孙山。在发榜现场很多考生因为没考中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同样是会试失败,王阳明和其余考生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
由此可见,对事物的认知比事务本身要重要的多。王阳明说要“此心不动”,就是说我们不要让外界的干扰,影响了我们的本心,要始终相信自己(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现实的环境。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说,知行也不总是合一的,我经常会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是实际上总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
2、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良知,它会告诉你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帮你明辨是非黑白,你只需要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就好了。你只之所以无法按照良知的指引做事,是因为你的良知被私欲所蒙蔽。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早睡早起身体好,可是真正做到不熬夜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情形是这样的,白天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今天晚上11点一定要上床睡觉,结果到了晚上的时候,刷手机或者看电视,越看越兴奋,不知不知觉就过了11点,甚至刷到1-2点也是正常的现象。
然后到了第二天,起床非常困难,起床之后非常后悔前一天晚上的行为,于是又告诉自己今天晚上一定要11点睡觉,于是新一轮的重复开始了。想要11点睡觉的愿望永远没有实现。
在这个例子中,你的良知告诉你要早睡,但是你的私欲(刷手机、看电视)蒙蔽了你,他告诉你玩会儿也没事儿。但是你听从私欲的驱使,第二天却又很后悔。这其实是你体内两种认知在打架,就看哪种认知占据上风。
所以王阳明说要格物致知,就是说要不断地为善去恶,从而使自己的良知发挥作用。因此行除了表示行为之外,更多的意思应该是让良知付诸实践的具体办法。
知行合一说的通俗点就是说你除了要有想法,还要有把想法落到实处的具体可行的办法。
还拿早睡的事情举例,你不仅要有晚上早睡(良知)的想法,而且要有具体的可实行的办法,并付诸实施。比如为了11点睡觉,你需要让自己晚上10点以后不刷手机、或者干脆把手机放客厅不带进卧室等等。
在不断的尝试中,你一定能找到一种适合你自己的落实良知的办法,就完美的实现了知行合一。在这个过程中,知和行是互相促进,不断迭代的一个过程。
谈到这里很多同学会认为知行合一是一门修身的功夫,哪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知行合一来与人相处,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
3、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行合一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人心中有良知,每一个人知行都是合一的。说的通俗点就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一定会反应到其具体的行为上。你自己是这样,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的,这对我们与人相处,实现自己的目标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你想要买一件衣服,你非常喜欢红色的,非常讨厌黑色。到了店里之后,销售员不厌其烦跟你介绍黑色的衣服多好多好,新款、促销等,我想即便是他说到天上去,恐怕你也不会买黑色的衣服,销售员的这种行为只会引起你的反感。
正确的做法是先了解清楚你真实的认知或者说需求,喜欢什么颜色、什么场合穿、平时的穿衣风格等,把这些了解清楚之后,再有针对性的介绍具体的某款产品。这在销售里叫做挖掘客户的真实需求。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兵变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函的计策。他伪造了回答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手札,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批示官们的投诚密状。
然后让人去跟战争时与朱宸濠交友的人相谈,在谈判完毕后成心把这些公函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函通通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些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策不认为然,问他“这有效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能否有效,只说朱宸濠疑不疑。”官员没有多想地答复:“一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就是王阳明在战争中,运用攻心术的一个案例。如果你深入研究过王阳明剿匪、平顶宁王叛乱的事迹,你就会发现,王阳明打仗,用的最多的就是攻心术。
清楚了解别人的真实认知,你就能采取正确的行为来迎合或者打击对方,无往不利。 这需要你更好的了解人性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利益。
这一点在销售里边叫做以客户为中心;在人际相处中叫做将心比心、共情、同理心等。名字不同,但其实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也会是easy 模式。
以上就是我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解,与各位共勉。